<府城今昔>消失的河道–德慶溪 – 中華日報新聞網

<府城今昔>消失的河道–德慶溪

月前,馬英九總統夫人周美青,曾走訪台南市德慶溪流域的幾個地方。啥是德慶溪?為何造訪德慶溪?

 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有一條溪流名叫德慶溪,遑論德慶溪在台灣歷史、地理的意涵。

 德慶溪全長約三千兩百公尺,溪流雖短,卻是台灣近四百年開發史上最重要的一條溪流,早年可以行船。一六六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鄭成功渡海來台的艦隊在德慶溪的禾寮港登陸後,攻下赤嵌樓─荷據的普魯民遮城。鄭成功戶官楊英《從征實錄》:

 「是晚我舟齊到,泊禾寮港,登陸札營。」

 禾寮港在今鴨母寮菜市場一帶。渡海來台的先民,穿過台江內海,溯德慶溪而上,聚居在禾寮港。因先民以禾草覆蓋屋頂,放眼盡是禾草,遂將此一碼頭區名為禾寮港。鄭成功選擇登陸地點,除了方便泊船,攻打赤嵌樓,在漢人聚居的地方登陸,應屬安全考量。

 德慶溪發源於勝利路東邊,今台南一中運動場一帶,從台南一中北側流經育樂街,原四維新村。四百年前,渡海來台的船舶可以溯溪而上,可以想見當時溪水之深、之寬,水量之大,乃至於能夠蘊蓄如此水源的生態環境是如何渾樸自然。

 由於德慶溪漫流台南台地,切割劇烈,導致台南舊城區地勢起起伏伏。因溪水漫流,河道迴轉彎曲,街道也跟著蜿蜒曲折。

 今台南一中宿舍區、育樂街、火車站、大遠百、前鋒路一帶地形,高低落差甚大,不少房子和路面高低差超過一層樓,就是德慶溪溪水切割所造成。後火車站開闢前,鐵路東邊一帶仍有注入德慶溪的小澗,是具體而微的斷崖地形。

 德慶溪經四維地下道越過今北門路後,從民族路北側街屋後方,直往西南切,臨今西華南街,一直到鄰近衛民街,再往西北盤出。清季,溪水暴漲時曾嚴重沖刷緊鄰的臺灣府署房舍地基。舊府署西北,即今東亞樓飯店東側舊名大爺腳,或大爺崎,鄰近土地落差一、兩層樓,東亞樓基地原為德慶溪侵蝕的窪地。

 日據「市區改正」時,雖「改正」,拉直民族路新光三越百貨東邊一直到民族教會一帶的德慶溪溪谷,但改不了地勢起伏的地理特徵。民族路、衛民街之間,今東亞樓飯店、新光三越百貨,以及台南護校前、玉皇宮、觀音亭一帶,鄰近地勢的大落差,還有民族路從台南一中到小公園,往西斜下,且一路起起伏伏,都是由於迂迴曲折的德慶溪溪水侵蝕所造成。

 德慶溪在民族教會前,遇今湯德章公園,古鷲嶺北麓「番薯崎」,於是由東向西的溪流近九十度折向北方。番薯崎在民族教會對街,先民以船筏運載番薯在此上岸而得名。番薯崎一帶,可能是目前台南府城保存最佳、規模最大的老街區。

 溪水流經禾寮港區,穿過今鴨母寮菜市場,經縣城隍廟、水也尾、大銃街,在立人國小西南,今海安路東邊注入台江內海。

 德慶溪出海口北側清代有維修船舶「臺郡軍功道廠」,俗稱北廠、大廠,那一帶舊名大廠口。傳,古名大銃街的自強街清代有大砲守護大廠及台江水域而得名。

 位在「水也尾」的開基天后宮,府城人稱小媽祖,是德慶溪的守護廟。居住禾寮港一帶的先民沿溪邊小道向西走,南轉水也尾,參拜媽祖,這一條道路,可能是府城最早的。小媽祖對街有馬總統夫人周美青造訪的百年餅鋪舊來發。

 水也尾南接米街,北有「德安橋」連接大銃街。「德安橋為臺北諸、彰往來之衝」,它不但是城區出小北門的幹道,很可能是開始於荷據時期,台灣最早的縱貫公路。

 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南側的德慶溪,溪谷「拉直」前溪水漫流到民族路南側,護校前不少街屋改建前低於民族路約一層樓高。街屋南方的地勢往南持續斜下,一直到吳園的「溪也底」谷地。

 發源於延平郡王祠附近的德慶支流「溪也底」,由東向西,流到清水寺前,遇鷲嶺,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溪水北轉,沿今太平境教會東南緣,過枋橋,穿越今民權路,流經吳園,在今遠東百貨前注入民族路邊的德慶溪。

 溪也底在今民權路上有枋橋,因此也稱枋溪。大太平境教會民國四十三年改建前,大門面臨溪也底,門前有跨溪小橋。

 吳園目前仍有一方水塘,非常難得的是水塘裡有幾眼泉水,早年,德慶溪的小船可以划行到吳園。

 溪也底原本水量豐沛,因溪水暴漲,除了有清水寺清水觀音的故事,府城政界、文史界名人顏興醫師童年的住家在清水寺邊,因溪也底的水災,神主牌竟被沖走,可見水量之大。

 四百年滄桑,台灣史最重要的溪流,早已成為台南市污水排水幹線的「北幹線」,民國七○年代以降已陸續加蓋。德慶溪竟淪落到如此境地,可能期待重建歷史地理紋理?恢復水文,靈動溪流,還台南府城清華靈秀之氣?

<府城今昔>消失的河道–德慶溪

內容出處: <府城今昔>消失的河道–德慶溪 – 中華日報新聞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