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距離很近卻陌生的國家」

https://www.facebook.com/tentarou/posts/10210817917310257

Youkai Tentarou
20 小時 ·
[ 從屍速列車現象談「你什麼時後產生了台灣可以追得上韓國的錯覺?」 ](文長 (o゚ω゚o))
一直在想要下什麼樣的標,最後就是這樣了,而且這完全是事實,一點都不聳動的;
因為屍速列車這部電影,使得台灣許多1.不看Zombie片,2.不看韓國電影的族群,又特別是後者們,步入電影院觀賞了這部電影,踏出影廳後震撼久久揮之不去,因此網路上到處出現「韓國電影已經這麼厲害」或是「國片加油」之類的評論…
以下恕我不中聽的發言,但我認為,「看了韓國強片之後講國片要加油」這件事,好像是認為「國片還可以追」的感覺,為什麼看了好萊塢電影、日本電影、泰國電影之後比較不會出現國片加油的論調呢?
這只顯示,大部分台灣人真的「韓片看得少」;
事實上,大部分的台灣人看待南韓這個國家,始終抱持著一種「天朝」的思維而自己不知(指向來沒在關注韓國發展的一般人),什麼是天朝思維呢?
在中國清朝時,韓國為清廷的藩屬,時不時必須看著中國朝廷的臉色與風向來作出政治決策,對當時的清廷來說,韓國只是個依附其權下的小國,但朝鮮半島上確實擁有著獨立的政權,那個年代還正是韓國古裝劇最喜歡拍攝的「李氏朝鮮」,
但在李氏朝鮮前,早有百濟、高句麗、新羅、高麗等不同的朝代,雖然全國統一的時間較晚,但人家確實還是有自己的歷史,只是很少人會去注意到朝鮮半島上的事情,因此長年認為他們只是個「小國」,你只是沒親眼看見他們默默在進步的過程(或著說根本就不關心好了),就很容易輕視、小看,又甚至誤信網路謠言而敵視南韓,那麼便更加不會發現南韓在文化產業上到底投注了多大的心力而豐收了什麼樣的果實,這就是一種天朝心態,
屍速一片讓許多平常沒在care韓國的人,突然間發現了韓國的強勢,但韓國從好~久~好久以前就持續出產了非常多優秀的電影,能賣到好萊塢去的絕對不只這一部屍速列車,也不是因為這一部屍速列車才崛起的,只不過是沒有每一部韓國電影都會在台灣院線上映而已,如果今天每一部韓國電影都會在台灣上映的話,那麼台灣人可能要每隔三個月就喊一下「國片加油」了,
話雖不中聽,但我真心不認為在文化產業這一塊上,韓國有曾經輸給台灣,或是台灣有多贏他們過?!並且雙方的差距甚遠,大概就是你在忠孝西路,他在忠孝東路最尾端,不要說什麼車尾燈了,連個殘影都看不到吧!
乃至電影、戲劇、音樂、時尚、綜藝節目、觀光、文創、交通運輸…這些東西,若要說跟誰齊名,那也一定是和日本不相上下的等級,重點是他們可是從一九九幾年就開始國家計畫性地投入整個文化產業了,這個稍後會提到;
到底韓國領先台灣多少呢?
這點太郎在2008年底正式掉進韓國偶像的世界(去日本遊學反而和韓國人成為朋友),才剛學韓語沒多久居然一鼓作氣用單字程度勇往直前闖蕩首爾,一腳踏在仁川機場的那一刻起,就深深感受到自己有多不瞭解韓國,韓國到底走在多前面了,(殺去韓國看演唱會,各大經紀公司朝聖的觀光行程wwww)
在那麼久以前,他們從機場到市區的客運就已經有完善的中文語音,有些跑馬燈還是繁體字和簡體字兩種,機場客運之舒適與方便與司機的素質都很高;首爾市區的民宿大概不下千百間,雖然那時後還有很多韓國人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但觀光客多的地區比如說明洞、弘大、梨花女大等附近的店家,就已經有超級多會說中文或是直接中國來工作的店員,就算韓語不流暢,也可以盡興地享受購物的樂趣,
韓國的地鐵站牌導入「編號」的設計,這點比日本還要方便,如果你是看不懂方方圈圈韓國文字的人,只需要記住顏色和數字就不至於下錯站;
又尤其是,韓國在「保留歷史建築暨結合現代市容」這件事上作得太好了,首爾內的五大宮和許多傳統韓屋,至少都沒有自燃現象(被日軍燒掉的建築也都努力修復回來),更加發展成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文創景點,又提供劇組拍攝古裝劇;你可以在一道歷史的古牆旁過個小小的馬路就是現代化高樓建築卻一點都不突兀,或是韓屋村旁邊就是百貨公司也完全沒有違和感,整體設計與規劃相當用心,老房子不會被大家遺忘在過去漸漸斑剝,而是和國家一起前進又越陳越香的感覺,首爾市民還幾乎每年都可以在光化門廣場前架設超大型投影,幾萬個人一起在百年古蹟前觀賞足球賽或是開演唱會之類的,(光化門在1395年建立,是朝鮮王朝的景福宮的南門,也是首爾市內最大的城門)
若要再講到清溪川整頓工程、韓劇景點、偶像工業,又特別是我很喜歡的綜藝節目等等,根本就講不完,不過稍為提一下作了十年以上的綜藝「無限挑戰」,光是這一個節目裡面所包含的事情:製作構成、成本、企劃、公益行為、娛樂性等等,就已經能夠獨立出來探討韓國影視文化上的進步與蓬勃,(光看幾個綜藝節目一直把版權賣到外國這件事也很厲害)
上面說到的這些事情,都還是2008年去的時候就完備得差不多了,後來又去了好幾次韓國,更感受到韓國流行文化的汰換率有多麼高,明明去年還很受歡迎的店,下一年再去居然就換成另外一間更加受歡迎的店,這種不斷更新的速度,台灣要怎麼才能追得上呢?!
就來說說電影好了,約在1996年,當時韓國總統金泳三說了一句話:「迪士尼一年的營收與IBM相當,所以我們為何不正視及發展影視工業?!」,三年之後韓國政府訂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並且成立對往後韓國影視產業發展來說不可缺少的「電影振興委員會」(Korean Film Council,簡稱KOFIC),
這個KOFIC是由民間企業與一群專家與政府的文化機構一起組成,不像台灣是文化部管整個電影的大小事情,韓國除了政府補助的預算外,KOFIC每年還從電影票裡課的「電影稅」大概是四千萬~五千萬美金,運用到電影文化保存、推廣、行銷、人才教育、拍攝補助、技術研究等等相關的範疇上,又不像台灣的電影輔導金常常出現爭議,韓國的作法是把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的補助與方式完全分開,特別是商業電影項目利用「文化產業基金」來引導民間企業的投資,(2002年的時候基金是兩千三百多億韓元,大約是62億台幣)
投資之外,加上官方有一套非常保護國產電影的政策,規定韓國的電影院每年要按照銀幕的數量比例,上映滿一百四十五天~一百四十八的韓國電影,這就是很有名的韓國「銀幕配額制」,在一九九幾年的時候美國好萊塢一度施壓韓國政府要更改配額,結果又引起韓國電影人群起上街抗議(韓國人是抗議界的翹楚),於是至今好萊塢片商在韓國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生態,這個部分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估狗;(但其實韓國人也蠻喜歡好萊塢電影的哦)
並且這十年他們都有在致力於海外翻拍著作權這件事,《原罪犯》、《鬼魅》、《我的野蠻女友》、《觸不到的戀人》…這些不算新的韓國電影也都有美國版;
韓國電影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不只是屍速列車裡對韓國政府有不信任的描寫,其實絕大多數的韓國災難片與犯罪類電影中都點出了對政府與財閥的諷刺,或是揭發社會黑暗面,
就拿屍速列車男主角孔劉主演過的《熔爐》來說,《熔爐》是韓國作家孔枝泳得知光州聾啞學校性侵殘障兒童事件後所寫下的一本紀實小說,而孔侑在當兵的時候看了這本小說後震驚不已,親自推薦他的經濟公司,務必想辦法把這樣的事件改編成電影讓更多的人看到,
2011年《熔爐》上映後,引起韓國民眾軒然大波,在輿論關注下,光州警方組成特別調查組再次著手對該聾啞學校的教職人員進行全面性的調查,也在該年底通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份修訂法律案》又特別以電影的名字稱之為「熔爐法」,這整段重啟調查與許許多多機關與民間單位投入事件挖掘真相的過程,被叫作「熔爐效應」,一部電影改變了韓國社會是一件多麼不簡單的事,有興趣的人也請自行估狗「熔爐效應」;(推薦沒有看過《熔爐》的人可以看一下這部電影,但看完會超級沉重就是了)
(韓國的真實事件犯罪電影都超級好看,而且他們還都可以把有名的懸案給大辣辣地拍出來;我一直在偷偷等待誰可以把花蓮五子命案拍成電影,台灣明明不缺戲劇化的懸案啊!)
不要否認台灣人對韓國長年有一種莫名的敵意(排斥),可能大部分是來自各種「賽事」,於是常常聽到有一類說法是,「韓國到處『抄』別人」,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建構於「不理解」上的刻板印象,如果有真正去吸收過韓國文化作品,其實你也很難摸著良心說韓國「都在抄襲別人」,
這也是韓國非常獨特的地方,他們可以將一個別人玩到不想玩的元素,重新解構再包裝成為韓國自己的東西,就好比「靈魂互換」這麼老派的題材,他們也可以拍出一部當年相當轟動的「祕密花園」,就算是穿越劇也穿成徹底的韓國味,無論是「仁顯王后的男人」、「屋塔房王世子」,或是好幾部日劇的韓國版「仁醫」之類,以及本季的元強國劇步步驚心韓國版,還刻意把時間設定成韓國古裝劇比較少見的高麗時代,已經不再是韓國「版」,它就是個韓國自己的劇!
這麼落落長的文章,對於有在關注韓國方面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很稀鬆平常的生活風景,反而會覺得,韓國文化面很強的這件事還需要寫成如此長的文章嗎?!但有鑑於這幾日台灣人對韓國電影產業的驚嘆,這種現象也還蠻有意思的,是否也反映了台灣社會長期對「軟實力」這種文化表現上的不重視和輕忽,才會不知道韓國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了呢?(認為偶像產業、漫畫、電玩不是什麼端得上檯面的東西,結果這些領域韓國現在都很強了)
其實台灣和韓國,在街景、民情與部分的政治立場上(都有共產政權的鄰國),甚至可以說比日本還要相通,應該更容易相互理解,如果你去結交一個可以喝酒聊天的真韓國人朋友,實在也很難發自內心去討厭韓國人的性格,
目前台灣人能夠抬頭挺胸地向韓國人炫耀的地方,大概五根手指可以數得完,可能就只有運動家精神(←打個問號好了)、國民參與政治的自由度與民主性,還有手搖飲料店多到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幾件事了吧?!(之前認識一位韓國朋友說他立志要制霸台灣手搖飲料的招牌飲品wwwww)
按現在的屍速列車現象來看,韓國之於台灣,可能就是「距離很近卻陌生的國家」,感覺明明電視上一天到晚在播韓劇,每年也一堆韓國人來台灣開見面會握手會演唱會,前幾年還乾脆住在台灣勒,但沒想到一部屍速列車,浮現出台灣人實際上很不瞭解韓國發展的現況,
其實我不覺得台灣沒人才,台灣高手都在民間呀,只是韓國超越的幅度已經不光是「猛追」可以趕上的,人家可是擁有這麼大的力量與後援在支撐整個產業文化,
這篇文章也不是要你喜歡上韓國什麼的,只是讓原本沒有在關心韓國的人有初步的概念「哦,原來韓國在很久以前就有作這些事情…」,並且,因為討厭韓國而不想關注別人,和原本不知道但是現在知道了,這也是兩件事情;
很多老人動不動喜歡拿亞洲四小龍出來講,那都是什麼年代的事情了啦,老是停在過去,你才會沒發現別人早早就都在衝刺了,或許要「追上」對方是一件很艱難又很辛苦的事,但我們的確有很多可以「學習與借鑑」的地方不是嗎?
.
拍謝又是長文,By網鎂-太郎。(o゚ω゚o)
(照片好像是2010年的時候,整個還沒二十歲的我吧哈哈哈哈哈哈哈,而且那天首爾是零下八度還是幾度,超級冷要凍死路邊還有殘雪而我居然還穿那麼少;後面是首爾塔。
#韓國 #屍速列車 #哭聲 #下女的誘惑
#其實我的專業還是在日本耶哈哈
: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