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沒你想的那麼神奇!美國科技創業的虛與實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說到軟體人才這實在沒有太多好講的。開過軟體公司、賣過軟體服務的朋友都知道,會寫程式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懂得管理的領導人。台灣的科技業自達康泡沫後幾乎沒有國際級的軟體公司浮出檯面,產生的管理人才訓練斷層延續到今日,就算空有一群軟體人才,群龍無首仍很難創造產值。

至於科技人排拒傳產的部分,這應該要算是先前提到的「虛實不分」的情況,可能是因為 Techcrunch、TNW 看多了,以為空有軟體便可以改變世界。若走入 Google 的辦公室,裡面有大批的傳媒和行銷人才,因為 Google 的搖錢樹是數位廣告。而許多網民崇拜的特斯拉,過去幾年也一直積極挖角美日汽車大廠的高階主管。認為因為自己是科技人、學的是新潮流,就可以不懂傳統產業的基本功,是一件非常可笑又愚蠢的想法。你可以不贊同某些傳產老闆的作風,但這卻不構成你不了解傳產的藉口。要玩甚麼市場,就該去累積該產業的相關經驗和專長,不要老是眼高手低成天做白日夢。

……..在科技業公開的 Meetup、黑克松等活動,除了台上的主講人、Keynote 講者以外,你會發現兩個現象:第一個現象就是觀眾群中幾乎是找不到甚麼連續創業家,而大部分的創業家其實都沒有創業經驗,甚至很多連種子、A 輪都沒有籌過;第二個現象就是很多這些活動的主持人的職業就是主持創業活動,本身也沒有實質的創業經驗。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長久以來,美國科技業自己也發生排擠和群聚效應。因為大部分公開的創業相關活動參加的都是嘴砲王居多,久了,連續創業家和資深投資人根本不會浪費時間去參加這些活動。而在這些活動,其實就是嘴砲王跟嘴砲王交朋友,實際上誰也幫不了誰,而左看右看,大家都沒有經驗去解決創業上的問題。……….

兩位創辦人都已經四十出頭,是第三次一起創業。由於兩人之前已有成功出場經驗,公司還沒開張就有美國兩家旗艦創投基金注資六百萬美金(近兩億台幣)。經營至今公司還沒滿七年,營收千萬美金,籌資超過四千萬,公司市值兩億美金以上。這兩位前輩在美國創業界也算小有名氣,知名創投和加速器紛紛找他們輔導旗下公司,但是兩人依然行事低調,也從來沒有上過大眾科技傳媒。而像這兩位前輩這樣的創業家其實並不在少數。筆者參加過由投資人舉辦的私人創業家餐敘,在場所有創業家都是有成功出場經驗的連續創業家。由於這些活動的參與者都是先經過同儕篩選,許多連續創業家和資深投資人都是透過此類私人聚會拓展社交網路,並尋找未來可合作的對象。對於第二、第三次的連續創業家來說,要跟知名創投見面其實並不難,因為身邊的人脈很多都是科技業內環區的一份子,大家互相信任因此只要引介幾乎都可以見得到面。(但是當然不要隨便浪費人脈)那第一次創業家該如何開始打進科技業的內環區呢?按常理來說,當初美國創投家就是為了此目的投資設立加速器。加速計畫應該要為投資人和連續創業家的內環區篩選有競爭力的團隊,把滿口浮誇、光說不練就放棄的劣質創業家過濾

來源: 矽谷沒你想的那麼神奇!美國科技創業的虛與實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