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B個人頁面聲明限制授權FB權限真的有效嗎?

黃沛聲·2016年7月3日
https://goo.gl/2zD2pT

最近上面的「聲明」又在各朋友的FACEBOOK個人頁面上流傳,主要的內容簡單說就是「即時起限制對FACEBOOK的授權範圍:不能洩漏、再授權、出賣使用者的個資、照片及PO文內容」,不過這樣的聲明是否有效呢?

From Sunday 3rd July 2016, I don’t give FACEBOOK permission to use my pictures, my information or my publications, both of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mine Or the ones where I appear. By this statement, I give my notice to FACEBOOK it is strictly forbidden to disclose, copy, distribute, give, sell my information, photos or take any other action against me on the basis of this profile and / or its contents. The content of this profile is private an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The violation of privacy can be punished by law (UCC 1-308-1 1 308-103 and the Rome statute).
Note: FACEBOOK is now a public entity. All members must post a note like this. If you prefer, you can copy and paste this version.
If you do not publish a statement at least once, you’ve given the tacit agreement allowing the use of your photos,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updates of state of profile.
Do not share. You have to copy & paste/ post

首先,所有FB的註冊使用者在註冊時都已經同意過FACEBOOK的授權條款,也就是說使用者與FACEBOOK 依據使用條款已經約定了如下內容:

FACEBOOK的使用者『擁有』在臉書發布的所有內容與資料,可透過隱私和應用程式設定管理分享內容方式。所以 FACEBOOK 並不會『擁有』這些內容權利。

根據 FACEBOOK 的隱私條款規定,使用者『授權』 FACEBOOK
有權發布或分享使用者的照片或其他資訊。內容包括FACEBOOK 獲得使用者非獨家、可轉讓、可再授權、免版稅的全球授權,並使用FACEBOOK 使用者發佈在FACEBOOK 或與 FACEBOOK 關聯的任何智財權內容。

當使用者刪除其智財權內容或帳號,此智財權授權便宣告結束,除非其內容已與他人分享而他們沒有刪除該內容。

若是今天使用者真的發表這樣的「限制授權聲明」,效果是?

其實這樣的「聲明」是否算是Facebook已經收到或是同意,還很有疑問。縱使算是送到了Facebook,最多只是時間點上向後發生了單方的授權效力限制,這樣的事後限制授權聲明雖然在那一瞬間取代了之前的授權,不過因為FB的服務使用是長期性的,所以效力上來看,只要後續使用者繼續使用FB的服務,等同又再一次的(默認)同意了原始的使用條款,如此「聲明」也就等於又被取代沒效了!這意思就像你跟老闆買雞排本來說「要切不要辣」,想一想突然說「要辣好了」,最後又碎念「不要辣」「不要辣」「不要辣」,這樣當然大家都能懂最後結論是不要辣,中間講的要辣沒意義!所以發表這樣的聲明效力等於只是個人今天自爽的,真正想要停止FB分享、轉授權你的內容,就是不要再用FB的服務(不要發表,或是刪除你的內容、帳號囉!)做不到的話就不用麻煩一直聲明了!

[網路謠言] 自20xx年x月x日起,我不批准Facebook來用我的照片,我的信息及我的出版物,無論是過去和未來,我的還是我的地方出現的那些的許可。

最近 Facebook 又開始流傳下面這個可以算是謠言的東西:

自2016年7月2日起,我不批准Facebook來用我的照片,我的信息及我的出版物,無論是過去和未來,我的還是我的地方出現的那些的許可。

通過這句話,我給我的通知給Facebook,嚴禁披露,複製,分發,送人,賣給我的資料,照片,或採取對我任何其他操作此配置文件和/或其內容的基礎上。

此配置文件的內容是隱私和機密信息。隱私可以違反法律(UCC1-308-11308-103和羅馬規約)進行處罰。

注:現在Facebook是一個公共實體。所有成員都必須張貼一張紙條這樣。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複製並貼上此版本。

如果你不發布聲明至少一次,你給了默契允許使用你的照片,以及包含在配置文件的狀態更新信息。

不要共享。你必須複製和貼上

From Friday 2nd July 2016, I don’t give Facebook permission to use my pictures, my information or my publications, both of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mine Or the ones where I appear. By this statement, I give my notice to Facebook it is strictly forbidden to disclose, copy, distribute, give, sell my information, photos or take any other action against me on the basis of this profile and / or its contents. The content of this profile is private an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The violation of privacy can be punished by law (UCC 1-308-1 1 308-103 and the Rome statute).
Note: Facebook is now a public entity. All members must post a note like this. If you prefer, you can copy and paste this version.
If you do not publish a statement at least once, you’ve given the tacit agreement allowing the use of your photos, as well as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updates of state of profile.
Do not share. You have to copy & paste/ post

上面這是無效的,不要再轉貼了!

 

其實這類爭議在”無名小站”時期就吵過一遍,複製/貼上這些文字是無效的。

當你註冊 Facebook 帳號是就表示 Facebook 有權複製、分發你的照片、資料跟訊息,除非你自己全部刪除或關閉 FB 帳號。你跟某人簽了合約,不能哪天隨便就跟第三人宣稱那份合約裡的某些項目無效,簽了合約就得符合合約要件才能終止,不是自己說了算。

Facebook 上面的使用條款的終止條件為:

終止

如果您不遵守本協議或違反本協議的精神,或以其他方式對我們造成危害或可能的法律風險,我們有權停止向您提供全部或部分 Facebook 服務。我們將透過電子郵件或在您下次嘗試登入帳號時通知您。您也可以隨時刪除帳號或停用您的應用程式。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本協議將會終止,但仍然適用下列規定:2.2、2.4、3-5、9.3 及 14-18。

你不能單方面宣稱某條款無效,當你註冊、使用了 Facebook 帳號是就表示 Facebook 有權複製、分發你的照片、資料跟訊息…的內容,除非你全部刪除、停用帳號。

另外,你要使用一個網站,就得同意那個網站複製、分發… 你的資料或照片,你上傳照片的動作就是複制(不然上傳功能無法運作),你或你的朋友看到照片就是「分發(給你之外的第三人看到就是:分發/散佈)」,這是網站運作的基本原理,所有網站都會有相同或類似的條款。除非你完全不使用這網站、沒同意過使用條款,他才沒資格複製或分發你的照片或資料,否則就得同意(不然網站功能無法正常運作)。

意思是,如果你不希望 Facebook 怎樣怎樣的話,直接刪掉帳號最快。

 

 

 

 

 

 

Facebook 對於類似謠言的聲明:

You’re In Control

You may have seen a post telling you to copy and paste a notice to retain control over things you share on Facebook. Don’t believe it. Our terms say clearly: You own all of the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you post on Facebook, and you can control how it’s shared through your privacy and application settings. That’s how it works, and this hasn’t changed.
You can visit Privacy Basic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who sees what you share on Facebook and other topics.
You can also read the Data Policy to find out what information we collect and how it is used and shared. We want you to be informed and in control of your experience o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bfacts/1573108242983244

Facebook 提高朋友貼文的權重,並明說 News Feed 該有的價值觀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Facebook 剛剛宣布將在幾週內對 News Feed 進行更多的調整。調整後 Facebook 使用者好友的文章將會出現在動態牆上更明顯的位置。

來源: Facebook 提高朋友貼文的權重,並明說 News Feed 該有的價值觀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Facebook 大量蒐集 GPS 定位資訊後用機械學習「猜測」你可能認識的人 – Gea-Suan Lin’s BLOG

意思是,你的鄰居或同事有可能因為 GPS 定位的方式而發現你的 FB 帳號,然後把你加入。

這很糟………………..

在 Bruce Schneier 這邊看到「Facebook Using Physical Location to Suggest Friends」這則文章,引用自「Facebook is using your phone’s location to suggest new friends—which could be a privacy disaster」這篇報導,報導開頭寫著更新的資訊: Update (June 28): After twice confirming it used location to suggest new friends, Facebook now says it doesn’t currently use “location data, such as device location and location information you add to your profile, to suggest people you may know.” The company says it ran a brief test using location last

來源: Facebook 大量蒐集 GPS 定位資訊後用機械學習「猜測」你可能認識的人 – Gea-Suan Lin’s BLOG

臉書改演算法 衝擊媒體流量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最新報告表示,媒體業者在臉書(Facebook)貼文的觸及人數自1月來大減42%,顯示臉書可能已修改演算法,希望動態消息頁面優先顯示個人訊息和影音內容,且避免持續出現同一家新聞機構的文章。這也推升要求臉書解釋更動演算法方式的聲浪。

根據 SocialFlow,各媒體在臉書上發表的報導, 5 月的觸及人數平均為 6.8 萬,遠低於 1 月的 11.7 萬。然而,由於各發行機構的貼文數在同一段期間都增加,使貼文的總觸及人數跌幅較和緩, 1 月時為 420 億, 5 月時降至 370 億。

SocialFlow 執行長安德森表示,觸及人數下滑代表臉書已改變演算法。他說:「臉書一直在調整演算法,以改變使用者體驗。去年第 4 季到今年 1 月,媒體業者的成績非常出色,然後臉書修改了演算法。」SocialFlow是發行機構用來張貼報導到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平台。

安德森說,已有許多報告指出,臉書擔心個人用戶愈來愈少在網路上分享活動或想法。安德森說:「這些演算法非常複雜,我不確定臉書工程師了解相關衝擊。」…

根據 SocialFlow,各媒體在臉書上發表的報導, 5 月的觸及人數平均為 6.8 萬,遠低於 1 月的 11.7 萬。然而,由於各發行機構的貼文數在同一段期間都增加,使貼文的總觸及人數跌幅較和緩, 1 月時為 420 億, 5 月時降至 370 億。

來源: 臉書改演算法 衝擊媒體流量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5個你不該只經營臉書的理由,特別是第6個 » 西瓜的滋味:Tenz’s blog

….所以我該怎麼辦?

我的答案是,讓不同性質的內容進到不同的平台,面對不同使用習性的顧客,用不同的手法來經營。國外的社群行銷人老早就體認到,這才是正確的網路行銷作法,所以他們不會只做臉書,而會同時經營 Twitter、Pinterest、Tumblr、YouTube、Instagram,甚至一些新興的平台,如 Snapchat 或 Meerkat 等。在這些不同的平台上,使用者的用法都不同,所以行銷人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和用戶溝通,詳情我會再找時間寫一篇文章細談。

如果你沒辦法同時經營那麼多平台,我的建議是:至少應該也經營部落格。

部落格曾經一度是社群行銷工具的當紅炸子雞,臉書興起後就失去昔日光環,很多人琵琶別抱,跑到臉書上,甚至以為臉書就是社群行銷的全部,這是錯誤的。事實上,部落格的長處,正好可以補足臉書粉絲團的短處:

臉書粉絲團貼文只有數小時可活,部落格貼文永遠活著。以我自己這個部落格來說,即使是2006年寫的舊文,都一樣每天會有人進來看,來留言,分享到臉書上。

臉書的文章難以搜尋,部落格天生對搜尋引擎友善。部落格的文章有大小標題,有標籤、有大量內文,搜尋引擎可以輕鬆抓取內容。各位搜尋各種關鍵字時,可以注意一下,搜尋結果頁面是不是有很多內容來自部落格?上面我提到我2006年的舊文還是每天有人點進來看,來源不是別的,正是搜尋引擎。

臉書貼文觸及愈來愈差,部落格不會。你的臉書貼文即使有幸被臉書相中顯示出來,但還是得和許多「雜訊」(用戶的朋友、其他的社團和粉絲團貼文)混在一起,用戶一不小心就會略過,但是部落格是你一人獨有,沒有任何雜訊干擾,更沒有讓人參不透的演算法把你的內容濾掉。只要你的部落格文章精彩,內容好看,SEO做得好,就不用擔心什麼觸及一直掉的問題。

少年人不愛用臉書,但他們不會不看部落格。如果你只在臉書貼文,不用臉書的人就不可能看到;但部落格是開放的,看文章不用註冊,不用登入,任何人都看得到。你甚至可以把部落格文章分享到其他平台上,讓不同平台的人都看得到你的貼文。

臉書只適合貼短文。內容行銷是當今網路行銷的顯學,但你的故事如果三言兩語說不完,就無法在臉書上完全發揮效果。相對的,大家期待部落格文章圖文並茂、資訊豐富,所以部落格天生適合講長一點的好故事,能把你的豐富內容完整呈現出來,不論是文字、影音、相片,通通沒問題。

總結來說,臉書像是便利商店,消費者來去匆匆,只能花一眼瞄一下貨架,你還得跟別人的各種商品競爭,不繳上架費就沒有好位置,三不五時還會被無預警下架;部落格像是你專屬的門市,開店要自己來,店舖數不像便利商店那麼多,但是貨架上全部都是你的商品,沒有別人來搶生意。消費者來店後可以逛很久,花很多時間跟你聊天獲取資訊,甚至成為忠實顧客。

便利商店和專賣門市不是互斥的,兩者可以互補;同樣的,部落格和粉絲團也是如此,正好可以互補。如果你已經看到粉絲團的經營困境,想要有所突破,但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誠心建議你認真考慮,再度擁抱部落格。…

來源: 5個你不該只經營臉書的理由,特別是第6個 » 西瓜的滋味:Tenz’s blog

[分享] R.I.P. 臉書上的一切精采好內容 – iPhone4.TW

…………我常說若facebook很爛,大家都在上面打屁聊天沒關係,反正這些資訊不太重要,被流存下來確實沒什麼意思

但是問題卻是大大相反

facebook聚集了所有專業人士與普羅大眾,大家聚在一起討論的內容是無比精彩且專業深入

因為FB不是設計來做資訊彙整、蒐集、分享用途的,而是設計來打屁、聊天、互通有無的

所以完全沒有針對知識分享,或是分門別類、快速搜尋來做最佳化

因此每當有新朋友加入,問的永遠是那些固定的問題

這不能怪他們,因為在外面搜尋不到,在裡面更找不到

換來的就是資訊大黑洞,大家分享完之後,就像屁一樣放了就沒了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例如我想要找一篇我在Facebook上面分享過的文章,說真的我還真找不到

然後在facebook上面從我的timeline上面一頁一頁的往回找,找到了2014年12月還沒找到………….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在google搜尋引擎上面搜尋出來的結果

撇除官方網站的資訊、廣告、新聞之外

最後的結果多半是幾年之前,大夥在論壇、或是在blog上面的內容

同樣一個關鍵字,我們在Facebook裡面的精采討論呢?

在社團裡面學習到的超棒內容呢?

一個影子也沒有!!!

這個現象很恐怖

就是將會進入我所看到的資訊黑洞的大未來

相信在一百年後回顧這段歷史

Facebook將會是21世紀全人類最受歡迎的線上遊戲

但是Facebook也將會是造成21世紀後期,全人類想要搜尋資訊的大黑洞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在google搜尋引擎上面搜尋出來的結果撇除官方網站的資訊、廣告、新聞之外最後的結果多半是幾年之前,大夥在論壇、或是在blog上面的內容同樣一個關鍵字,我們在Facebook裡面的精采討論呢?在社團裡面學習到的超棒內容呢?一個影子也沒有!!!這個現象很恐怖就是將會進入我所看到的資訊黑洞的大未來相信在一百年後回顧這段歷史Facebook將會是21世紀全人類最受歡迎的線上遊戲但是Facebook也將會是造成21世紀後期,全人類想要搜尋資訊的大黑洞

來源: [分享] R.I.P. 臉書上的一切精采好內容 – iPhone4.TW

Facebook實名制,到底保護了誰? | Rocket Café 火箭科技評論

..安全與隱私是筆者最重視的事。事實上我過去遇過不少問題:被惡意人士冒名滋事、被人肉搜尋等等。我的名字比較少見,所以多年來我都慣用化名。實名制對我的隱私影響太大,我始終無法妥協。

其實筆者在經營平台時也很矛盾:任何平台都不希望會員有分身、最好採實名制、最好避開法律責任;但當自己是會員身分時,卻又想要有充分的隱私,不想被平台和其他用戶看光光。

一般認為涉及金流的平台才需要實名制,與金流無關的平台就不該強制推動實名制。Facebook是有金流沒錯,但我沒在用,難道不能等我要用金流時再實名制嗎?我相信一定有很多做法能更加保障用戶隱私及安全。雖然Facebook在這幾年在隱私上也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實名制還是逼死我們這種重視隱私的人,被人惡意檢舉後,帳號就消失了。

Google的企業訓詞是「Don’t be evil(不為惡)」,不管他們做到多少;筆者同樣認同也遵從這個理念。Google已放棄推行實名制,如今Facebook卻仍想讓全世界都實名制。Facebook做得到「Don’t be evil」嗎?

一般用戶的自保之道

正所謂「狡兔必有三窟」。手機或電腦不知何時會壞,網路空間不知何時會被刪;在這個數位時代,寶貴的檔案賈要有多處備份,可說是常識。

使用Facebook也是一樣,除了不要把文字、照片等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外;你管理的社團和粉絲專頁,一定要有備援管理帳號,以防主要帳號無法使用。備援用帳號可以是分身、可以是信任的朋友或親人。就算你乖乖接受實名制,Facebook仍隨時會因為有人惡意檢舉或懷疑,甚至任何政策改變,直接停用你的帳號;你的心血、你的人權、你的隱私,都將付諸流水。

………

Facebook在使用條款中規定實名制,想成為會員,就得遵守使用條款。但這些網站不能也不會幫你辨識壞人,各種因為實名制造成的社會案件也層出不窮。實名制真的有保護到我們的權益嗎,還是只是保護了Facebook自己?

來源: Facebook實名制,到底保護了誰? | Rocket Café 火箭科技評論

Apps調查:人們花在Facebook的時間正在減少 – 東網即時

【on.cc東網專訊】外媒引述科技調查機構SimilarWeb報告指出,人們花在社交媒體應用(Apps)的時間正顯著減少。

該報告主要調查今年首季,Android手機用戶每日使用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Snapchat等社交媒體Apps的時間,有關數據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印度、南非及巴西等地。

調查顯示,今年首季,Instagram用戶使用時間按年跌幅最大,達到23.7%;Twitter及Snapchat亦分別按年下降23.4%和15.7%;至於Facebook用戶使用時間按年下跌8%。

其中,在美國地區,今年首季,用戶平均每日花45分鐘29秒在Facebook;而用戶平均每日花在Snapchat的時間為18分鐘43秒。

來源: Apps調查:人們花在Facebook的時間正在減少 – 東網即時

Facebook 關閉行動網頁通訊功能,強制用戶使用 Messenger | TechNews 科技新報

使用 Facebook 行動平台網頁版的用戶一般是沒有下載 Facebook 的 App,比如因為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沒有升級導致無法使用 App,在這樣的狀況下就會在手機的網路瀏覽器中查看網頁版。

Facebook 從社群平台中拆分出通訊功能並做為獨立的即時通訊服務平台 Messenger,此舉曾引起了眾多用戶的不滿,現在又強制行動平台網頁版的用戶使用 Messenger 通訊,Facebook 的願景是把全球各地的人連接在一起,但這家公司希望在這一個龐大的網路社群中,用戶只用一種方式溝通,那就是Messenger。

來源: Facebook 關閉行動網頁通訊功能,強制用戶使用 Messenger | TechNews 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