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哪裡值得信賴? – 大數聚

…..這項研究名為「新認識:是什麼讓人們信賴新聞」(A New Understanding: What Makes People Trust and Rely on News),是針對長久以來學界、業界對新聞品質定義的重新檢視。

讓人們信賴的新聞有哪些要素?過去大致上有公正、平衡、精確、完整這幾項。但這項研究指出,對新聞品質的這些傳統定義,在網路還沒盛行之前就已經存在,因此有必要加以重新解析。研究同時以問卷、焦點團體與民族誌進行,對象為美國的新聞讀者。

以下是研究的一些發現。

首先,傳統的新聞品質因素之外,數位時代一些新出現的因素並未受到檢視,而這些因素可能也會影響新聞讀者的信賴感,這項研究將新聞獲得信賴的因素重新拆解。這個部分的發現包括:

精確(accuracy)是信賴感的必要因素。85%美國人認為,新聞媒體的報導正確,是極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
及時(timeliness)是信賴感第二重要的因素。76%美國人認為,新聞提供最新資訊是很重要的。這一點,數位時代所有媒體都在同一條起跑線。
簡明(clarity)位居第三。72%美國人認為新聞報導簡潔扼要,對信賴感而言極為重要或非常重要。………….

鄭捷的案子,讓我們看到台灣一些新聞媒體社群編輯是怎樣拋棄新聞專業、拋棄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貼文激情像路人,怪力亂神如農場,藉著所屬媒體的社群人氣為所欲為,產生自己是意見領袖的幻覺,渾然不覺得自己在作新聞工作。…

來源: 新聞,哪裡值得信賴? – 大數聚

抄襲 Buzzfeed 模式踢鐵板 東森噪咖為新媒體上了一堂課 – Punchline 娛樂重擊

….為求流量走捷徑 遭外界撻伐

一開始花大錢找來的影音團隊拍影片耗時費工,生命期又短暫,加上不可能每次都有高點閱率,吃力不討好之下,編輯從找資料變成找影片,最後乾脆不自產內容,在網路上找當紅的作品,例如日系美妝品牌拍攝女生卸妝變男生的影片,直接拿來去頭去尾、壓上字幕就播出,反正讀者要的只是內容農場等級的東西,閱覽深度不到二十秒,直接抄最快。於是流量衝起來了,卻引發外界對於噪咖不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撻伐,加上置入、廣告的收入都不如預期,還可能挨告,於是轉型成為這幾年科技業界最流行的 MCN( Multi-channel Networks,多頻道網絡)。………..

去年東森電視台請來出身網路科技業的張憶芬擔任總經理,並且成立「噪咖」,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衝破百萬粉絲,外界讚嘆眼紅之際,東森卻宣布噪咖與東森新聞合併,張憶芬也請辭總經理回新加坡,給媒體界留下一堆驚嘆號與問號。

來源: 抄襲 Buzzfeed 模式踢鐵板 東森噪咖為新媒體上了一堂課 – Punchline 娛樂重擊

最近看到X森討拍文… @ show :: 痞客邦 PIXNET ::

當媒體報導 X森X咖 燒掉3000萬好像快倒了的時候
我其實笑笑
因為我知道 這個 靠偷影片騙流量為生的媒體
終究走不遠

憑什麼一開口就嗆他們偷影片
因為我就是被他們偷影片的受害者…………..

好不容易上傳了 受歡迎了
X森做了什麼

1 下載
2 押LOGO
3 重新上傳
4 輕鬆拿走流量

這種行為 真的讓人不齒

當你們邁向600萬粉絲團艦隊 卻在偷別人影片的同時
還是有很多小小的創作者 努力產出原創的好內容
方向錯了 不管再努力 都只會離成功越來越遠
你們有想過?沒有
因為你們只有想到你們自己

這幾天以來…聽了太多的X森討拍文 我大多都是選擇沉默、埋頭學習、努力精進 過去很多人問我為何不出來戰東X、嗆X森 我没選擇這麼做,因為我不知道意義在哪裡 但為了正名,這次我選擇說清楚

來源: 最近看到X森討拍文… @ show :: 痞客邦 PIXNET ::

在媒體一片哀嚎聲中,除了剛面世的網站《信傳媒》,又有一家《上報》即將上。在看似蕭條的恍惚榮景中,「新媒體」成為一種既性感又絕望的神秘名詞

當市場重新洗牌,上策是效法上述媒體,創造遊戲規則及生態圈;中策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切入其中一個生態圈,成為重要玩家;下策就是載浮載沉,跟著人多的地方擠熱鬧,卻喪失清晰面貌,窮得只剩下流量。

最後一個竊以為,「剩下的,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了。」
這九字老哏,代表我對媒體求生的三點基本建議。其中,「脂肪夠厚」是重要關鍵(而非臉皮夠厚)…..

來源: 黃哲斌 – 【勸世文】…

內容創業春日已盡,誰能熬過酷暑?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Buzzfeed 終於露出了疲態。根據《金融時報》在今年 4 月 12 號的報道,這家以病毒視頻、gif 動圖、熱點新聞而著名的美國網絡媒體公司,在 2015 財年總營收僅為 1.7 億美元,比早前預期的 2.5 億美元減少了 32%。

這位新媒體時代的巨擘,依然擁有極為廣泛的受眾和互動。它在四月初利用 Facebook 進行了一場直播。兩名 Buzzfeed 的員工將六百餘根橡皮筋綁在一隻西瓜上,最終使其爆裂。這一表演吸引了最多80萬人同時觀看。

然而觀眾高漲的情緒並不足以提振管理層信心:2016 年, Buzzfeed 的營收預期為 2.5 億美元,和去年一致。也就是說,這家估值超過 15 億美元的「獨角獸」(風險投資業者對於估值超過10億美元企業的暱稱),在管理層設定的路線圖中,發展足足慢了一年……….

能挺過內容創業現在這波酷暑的,都不再是春天時候的那個人了。

來源: 內容創業春日已盡,誰能熬過酷暑?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黃哲斌:在世界中心呼喊「新媒體」|專欄|2016-06-07|天下雜誌第599期

我寧可將「新媒體」視為過程,而非最終解答。正當市場重新洗牌,四句關鍵「竊以為」,談談這段賺人血淚的轉型記事。

來源: 黃哲斌:在世界中心呼喊「新媒體」|專欄|2016-06-07|天下雜誌第599期

專訪東森張憶芬:Facebook 對媒體不是威脅,我們如何跟它共存共榮?

這篇文章可以留著看,我是不太認同東森等一些網站做得一些鳥事,等著看囉。

所有人都在實驗。身為讀者的我們,決定接收何種資訊的自由前所未有寬暢,我們希望看到哪種新聞,未來的媒體風貌如何形塑,由你、我的手指決定。

來源: 專訪東森張憶芬:Facebook 對媒體不是威脅,我們如何跟它共存共榮? –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